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06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732js9m2j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06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你看到了山河大地,也是本心之相,就是你的本心啊,你看到了鸟、兽、虫、鱼,还是你的本心之相,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仍然是本心之相,为什么?本心之真相,就是空无自性,统统都是空,这个就是,一心真如之相,诸法并无增减,是众生现识,是众生自心显现本识之相,喔,这句话,可就非常重要了,意思是,没有外境,你今天看到了自相、共相,共业所感的共相,我们所讲的人生跟宇宙,其实就是你那颗清净心所显的相,统统是真相,你只要无所住,无念、无住、无相,那么,你就找到生命的真正的本质。这两句加起来的意思是说,当我们建立了依报与正报,这是受用,就是依报,建立,当我们建立了正报与依报,这是一般众生所共同能够感受得到的自相,还有共相,也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山河大地相,统统存在,这些相,其实,都是众生自己心中所显现本识之相.

简单讲,就是真相,由于我们不了解,把这个内四大、外四大,切割开来,因此,变成一个我相的我,死了,老死一直执着,一直到死亡,做鬼,仍然是执着,是众生之心显现的本识之相。于彼现诸业,彼,就是指本识,意思就是:本识所显现的,诸业就是依、正二报之业,于彼本识所显现的依、正二报之业,也是空无自性,也无可能取,也无有能取跟所取,只是众生妄动,简单讲,就是把所有的正、依二报,山河大地碎为微尘,如是,你就很清楚,微尘达到了极致,统统是空无自性,意思就是:这里的意思就是,你今天所有的正报,还有所有的依报,这个都是颗粒微尘所共,暂时,短暂的存在,凑合的,它是空无自性的,并无实体可得,所以,叫做以彼本识所现的依、正二报的二业,也都是空无自性,也无自性可得。

就像譬如依水而起的波浪一样,水与波,非一非异啊。我们这个宇宙也是这样,由这个活动的行星,或者是所谓的恒星啊,哎呀,星星爆炸,就变成了宇宙的一个尘,那么,宇宙的尘,慢慢......慢慢地冷却,其实本来是光啊,能量而已,Energy而已,其实这个宇宙当中,存在的,只是一种能量而已,而这个能量冷却了,就变成种种的物质,这个物质在高速的行驶状态,仍然会化作光,所以,究竟义来讲的话,我们所谓的质能互变,所以,生命他就是一种能量跟物质的一种转换,而我们把它建立了正报、依报,好像有那么一回事情,我们之所以不能提升,是因为扭曲了人生跟宇宙的真相,我们看到的就是假相,假相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那么,人生宇宙万法,根、尘、识,所建立的万法,这些相,可是,这些相,如果把它融为一个体性,全部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,同时体性不可得,没有这个东西,就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为什么一直无,就是没有这种事情啰,就是无啰,啊,那么就找到了生命的依归,喔,原来修学佛道,就是莫让妄心、妄识、妄境,迷惑了我们这一颗真心。

【注释】“受用建立身”:“受用”,为依报,因器世间的一切,为众生之业感所现,所现,就是缘起,业感所现的缘起法,那么,这个缘起法有五种,从小乘讲到究竟的大乘啊,我简单把它讲一下,一、叫做业感缘起。第二,叫做阿赖耶缘起,业感缘起呢,就建立在业力会感得将来的正、依二报,叫做业感缘起,就是你造善,有善的环境,还有色身,你造恶,将来有坏的色身,还有不好的环境,业感缘起,第二叫做阿赖耶缘起,那么,阿赖耶缘起,就是所谓的种子,阿赖耶,分:善的种子,恶的种子,那么这个阿赖耶,就是我们所讲的第八意识了,唯识学讲的,就是这个阿赖耶,染净和合,叫做阿赖耶缘起。第三个呢,讨论叫做如来藏缘起,就是万法都是如来藏,如来藏不离缘起。一个叫做圆顿大教,叫做真如缘起,所有的缘起,其实都是不可得,都是真如,叫做真如缘起。

最后一个呢,扩大到整个宇宙,叫做法界缘起,法界缘起就是华严经所讲的。所以,业感缘起呢,就是阿含经所讲的,阿含的思想,阿赖耶缘起就是大乘的唯识所讲的,如来藏缘起就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楞严经所讲的,那么,真如缘起呢,讲到圆顿教,万法都是真如,那么法界缘起呢,又扩大到整个宇宙。所以叫做:一、业感缘起,讲求业力。二、阿赖耶缘起,讲求染净,真妄和合。第三,如来藏缘起,所有的缘起,都是如来藏。第四个,叫做真如,就是圆顿啊,当下。最后一个,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缘起就叫做法界缘起。说:业感缘起;阿赖耶缘起;如来藏缘起;真如缘起;法界缘起。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啊,只能提到一点,不要做一个佛弟子,人家问他说:缘起法有几种,嗯,缘起法,就是一种啊,就是缘起啊,啊,不、不、不,大、小乘讲的缘起,范围有深、有浅的。为众生之业感所现,为众生所受用,故称依报为受用。“身”,为正报。此句为倒装句,应该为:“建立受用身”。此句须与下句合解。

“是众生现识”:“现”,为显现。“识”,为本识。此句与上句合言为:建立、成就众生之依报与正报者,为众生本识之所现。本识所现就是万法唯心所造,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就是这一句,众生本识之所现。你用妄心,那么,就无明造作,人生宇宙好像是有,如果你是真心,没有人生,没有宇宙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。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那到底用妄心咧,还是用真心,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通常是指无明的妄心,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喔,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道理,原来万法都是本识所显现的。此句唐译作:“众生识所现。”“于彼现诸业”:万法,都是众生的识所显现出来的,虽有能所,其实重点在于,妄识,于彼现诸业。“彼”,就是指本识。“诸业”,就是指依、正等业。盖依正皆为众生之业报,是故此处称之为诸业。诸位,在众生的角度来讲,才有所谓的业,在佛菩萨来讲,不讲业,讲愿,喔,这个很重要的,众生是随业而来,佛菩萨示现,是随愿而示现,这个就差这个,这个差别在这个地方,众生是业力而来的,佛菩萨是随愿,愿力而示现的。

【义贯】“建立”为众生所“受用”之依报,及正报之“身”者,皆“是众生”自心本“识”所“现”之相,本无自体,本无自体,角度空无自性,是故,“于彼”本识上所“现”之依正“诸业”,亦无自体可得,今天我们现在就看到,你今天看到那一个人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你说,这个人啊,你很执着,执着,它只是一个名字啊,再过没多久,那个人死了,但有名字,都无实义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亦无自体可得。“譬如”依“水”而起之“波浪”,水与波,非一非异。

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大海波浪性,鼓跃可分别;藏与业如是,何故不觉知?】哎呀,这个讲得太好了。尔时大慧菩萨又这么说了,用偈诵来说,说:大海中所起的这个波浪,这个性质啊,是依水而鼓动前进,可分别,是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了。鼓跃可分别,就是依水鼓跃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,分别,就是分别看得,见之,后面补两个字,看得很清楚,就是,分别见之,说:依水鼓动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就分别,可以看得很清楚。

但是呢,底下就但了,但是,这个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识的业识,诸位,前七识在造业,叫做业识,因为它能所不断,所以称为业识,储存在第八意识,所以这个藏识就是含藏种种的业识,知道吗?藏识就是含藏种种业所造的叫做业识,所以第八藏识与前七的业识,也如是的分明,意思就是:有修证的大菩萨,都能理解跟体会,以何缘故呢?凡夫,补上两个字,为什么凡夫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浪往前、前进,一般人用肉眼可以看得到,可是,凡夫咧,却不能觉知内心的大海,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的关系呢?可以看到海水跟海浪的关系,却看不到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识浪,我们的内心里面完全失去掌控,而且不能觉知,意思就是:心的业,却毫不能觉知,以何缘故,补上:凡夫,那就看得清楚了,以何缘故,凡夫不能觉知内心的海与波浪,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们的关系呢?大海水跟大浪,我们很容易用肉眼就观察得到,而第八意识跟前七识的业识,为什么?是什么缘故呢?而没有办法觉知内心的藏识的大海,与波涛汹涌的关系,与波涛汹涌的大浪,它的关系呢?为什么心的业,却毫不觉知呢?说:何故不觉知,以何缘故凡夫不能觉知。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大海中之波浪之性质,是依水鼓跃前进,一般人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,分别见之,但是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的业识,也是这么的分明,大菩萨都能理解跟体悟,何以故?凡夫不能觉知内心,这个藏识的大海与波浪大海的关系呢?

【注释】“鼓跃”:鼓动跃进。“藏与业如是”:“藏”,为第八识。“业”,为转识,前七识;因为是第八识之业用,故(所以)称为前七识为“业”。“如是”,是指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,亦(也是)与(跟)水与波之间的关系一样。诸位喔,在唯识学更深一层,这里还是要附带,这一句对法师影响,很重要的,如果你在弘法,这一句不懂,是不行的。八个识都有执着跟分别,而且生灭转动,八个识都有,那为什么分前五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八意识呢?为什么?这句话,可就是非常的重点了,这是因为依功能才这样分,眼识,眼识有执着,眼识也有分别,也能够造境啊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统统有执着、分别,粗糙跟微细而已,但是,唯识学讲的,为了更清楚地厘清,八个识的相的功能,因此依功能来分开来,才有办法讲说、讲解,前五识,因为对境,第六意识,依分别的功能,第七意识,依我、法二执,执着的功能,第八意识,有仓库的功能,这样来讲,这样来解说,才有一个完整的概念,要不然,每一识都可以执着,每一识都可以分别,每一识都会颠倒,每一识都是生灭,都空无自性,那怎么讲说呢?没有办法讲说,所以,第八意识跟前七识,是非一,也是非异,说它同,也不对,说它异,还是不对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”:“大海”中之“波浪”的“性”质,是依水而“鼓跃”前进,此则人人“可”以肉眼“分别”见之。第八“藏”识“与”前七“业”识之间的关系,亦也是“如是”分明,大菩萨都可以理解跟体悟,是以“何”缘“故”,凡夫于海之跟波涛可以分明见之,而对于自己的心所现的这个业识却毫“不”能“觉知”咧?底下,世尊就一针见血地回答,哎呀,这个一语就道破所有的问题。
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凡夫无智慧,藏识如巨海,业相犹波浪,依彼譬类通。】

这凡夫,重点,两种,不懂得真理,内心也没智慧,这一句话就讲到重点了。所以,刚刚我们上一堂课讲的,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啰,你应当用智慧抉择,你到底要演哪一种角色啊,凡夫无智慧,就扮演愚痴的角色了,佛菩萨有智慧,就扮演智慧的领导者了。说:藏识就如同巨海,藏识如巨海,这一句话很容易了解。而业相,就是业识之相呢,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啰,业识之相,就像大海所起之波浪,简单讲,为什么业识之相呢,就是我们所执取的能所叫做业识之相。依彼譬类通,彼,是指海水与海浪的关系,藏识与业识,也是这样子的,依彼海水跟海浪的比喻。通,就是令凡夫通晓,并不是说,无形的心业,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啊,一个是肉眼就可以看得更清楚的海浪,乃是用来比喻,让你理解内心深处不可见的心、业识,意思就是:无相的心业,唯有智眼,方能见之,这一句话的重点在讲什么,意思就是:凡夫可以看得到海浪跟大海的关系,但是呢,无明的这个,心的业呢,唯有智慧的人,才有办法照见。

那么,整句把它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:凡夫没有智慧,藏识就像大海一般,而这个业识所现的相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。诸位,波浪,用现在来讲,叫做烦恼,用现在来讲,叫做情绪起伏太大,用现在的语言来讲,叫做失控,内心的妄想,颠倒,没有办法斩断,绵绵不绝。那么,依彼海水与海浪来譬类,来通,令凡夫通晓,并不是说无形的心业,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,因为它看不到,所以,无相这个心业,只有智慧的人,能够照见,观察。

【注释】“依彼譬类通”:“彼”是指海水与波浪,及藏识与业识二者。“譬”,为譬喻。“类”,是类比。“通”,是令彼凡夫因而通晓。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”:因为“凡夫无智慧”,所以不能明见觉知藏识心与诸业识。第八“藏识如巨海”之深广、常住,前七转识“业相”则“犹”如巨海中之“波浪”,依境风而乍现,然而这只是“依彼”二者之性相相近,而作的“譬”喻、“类”比,欲令彼凡夫因而“通”解晓了,并非无形的心业真的如有形之海浪,可以肉眼见之(观察);无相之心业唯有智眼方能得见。

为什么学佛这么困难,为什么?因为学佛指不出任何一种相,心法,它除了证悟,有办法断烦恼,心,又不是长短方圆,不是长的,心是什么,心不是长的,不是短的,不是方的,又不是圆的,心也没有颜色,也不是青黄赤白,青色、黄色、赤色、白色,心,也没有大,也没小,也没尺寸,那你怎么去体悟咧,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说似一物即不中,说它到底什么东西,它也不是东西,那到底怎么办呢?所以,它有困难度。因此有形相的东西,这个容易啊,为什么?读书这个简单喔,这个是墙壁啊,这个是灯光啊,这是文殊讲堂啊,这是麦克风啊,这个一看就知道了。

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在哪里呢?第七意识,第七意识在哪里呢?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在哪里呢?前五识,前五识,你手能抓得到吗?能触摸得到吗?没办法,它的难,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为什么?佛法无人解,虽慧不能了,佛法,没有证悟的人,开悟的圣人,像佛这样子的帮我们解说,虽慧不能了,就算你有一点世间的这些所谓的小聪明啊,是没办法理解的,不是靠世间的聪明有办法理解这种超越的思想的,没有办法的,简单讲:读书是读不来的,你怎么读,因为不在经典里面啊,你读书,可以读到哈佛大学,世界一流大学,你读书,可以读到台大,或者是北大,你可以的,东京帝国大学,可以的,喔,读书、读书...研读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,看完了,佛法不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,佛法在哪里?佛法在这里,在心,它不是语言,它不是文字,语言、文字,它是一种工具,啊,这个就难了,喔,拿到博士学位,戴一个帽子啊,照几张相啊,喔,那就是Doctor了。佛法,没有次第,佛法,没有阶位,佛法,不是靠学历的,它靠宿善根的,喔,这个就难了,看不到,莫不着,除了去体会以外,没办法,没办法的。

248页。【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日出光等照,下中上众生。如来照世间,为愚说真实,已分部诸法,何故不说实?】解释一下: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,他又说了,说:日出之后呢,太阳出来以后呢,怎么样?这个光是平等照耀一切众生的,所以你学佛,第一个下手处,记得,无有分别心,无有分别心,就是等同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心,真如,是心性,那真如心性,就是无有分别。

所以,我们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,不管他是有钱人,不管是没有钱的人,或者他貌相长得需要有待改善的,有的长得很好看的,绝世的美女,一样,或者是老阿公,老太婆,没关系,佛性都是平等的,用这一颗平等的心,来照耀一切众生,让一切众生,在你的身旁,都感受到哪一颗佛的温暖,慈悲的照耀,绝对是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,只是因为方式不同,那如果对一个愚痴的人,你说,我对这个人用这种方式,对这个人,不一定用这方式,有办法啊,譬如说:有一个精神有出状况的,有一天啊,天气很冷了,他来,来的时候,刚好寒流,我在吃早餐的时候,吃那个豆浆馒头烧饼油条,吃不完,我想,哎呀,这个人那么冷,冷到这样子,还没吃完,那一半,啊,那就你吃吧,哇!从此以后,那没完没了,整天要找我了,半夜来按电铃,后来,才知道,啊,精神出状况,我们也很难过,精神出状况,我们也没办法啊,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,就有演若达多,不是菩提达多,搞清楚,就像有一个在家居士讲,哎呀,师父,我最近嗔恨心啊,很糟糕,脾气很大,我是不是已经证了阿罗汉了,我说:喔,不是,嗔恨心很重,叫做阿修罗,断烦恼,叫做阿罗汉,这名相搞错了,这名相就搞错了啊,所以,有时候用这个慈悲心、平等心,还要看对象,他正不正常啊。

接下来,说:下,就是下愚,中,就是平等的,中庸,上,就是上智,这三等的众生,下愚、中庸、平平的人啊,下愚,就是笨啰,中庸,就是一般人,就是中庸啰,上智,就是根器比较利的人,平等,就是心性平等,可是所受的业报不一样,有下愚、中庸、有上智,这三等众生。但是,如来的智慧之光,照耀一切世间,为愚夫说真实,真实就是究竟,简单讲:就是讲到法身究竟的境界,所以,师父告诉大家,在目前来讲的话,楞严经跟楞伽经,差不多是最难解开的,因为它这个译本太艰涩了,字太少了,目前来讲,很少人把它完成,说:楞严或者楞伽把它完成,目前我看到的佛教的电视上的节目,还是很少人讲,那师父希望是把它完成。接下来,已分部诸法,而佛呢,早就分部于诸部当中,分部就是分别于诸部当中,诸法,就是已经开演了诸识之妄的权法了,而佛早已在别的诸部的经典当中,也开演了诸法,就是诸识之妄的权巧方便。何故就是为什么不对愚痴的人,这些下根器的,愚痴的人而说,怎么样?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,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,让一切众生了妄即真,凡夫当下就是法身,凡夫身就是法身,为什么不这样讲?

整句把它贯穿起来一下:说: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,说:日光出来以后咧,就平等照耀一切有情的众生,用无分别的执着,无执着的心照耀。无论是下愚、无论是中庸,上智等,三种根器的众生,都是平等的照耀,如来的智慧之光,用平等心照射,照耀一切世间,同时也为愚夫说真实究竟法身的境界。而佛也早已经在其他的诸部当中,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。为什么?不对愚痴的人直接说阿赖耶,直接就说,法身的境界,究竟的境界,究竟之法,叫做阿赖耶的真实,让众生也了妄即真。

【注释】“日出光等照”:“光”,是指阳光。“等照”,平等照射一切众生,不分等级高下。“下中上众生”:为上智、中庸、下愚三等众生。“为愚说真实”:“愚”,为愚夫。“真实”,为究竟,即(也就是)法身之境界。义谓意思是说:亦(也)应当为愚者开演究竟之法身境界,令其开悟。“已分部诸法”:义谓:佛已分别于诸部当中,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。“何故不说实”: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示阿赖耶之真的究竟实法?

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道”:“日出”之后,其“光”平“等照”射“下中上”一切“众生”,无有分别;“如来”之智光“照”射一切“世间”亦如是。因此,如来亦应“为愚”痴凡夫演“说”究竟“真实”之法身境界,令其开悟。而且,佛既早“已分”别于诸“部”中开演种种“诸”识之妄的权“法”,权巧方便之法,“何故”至今仍“不”对愚者亦演“说”究竟真“实”之法,以令其了妄即真?诸位,那个即,什么意思?即就是回归当下,万法虽是妄,但是,回归当下,悟了,万法都是真,说: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,为什么?了妄即真,当下,回归当下。

【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若说真实者,彼心无真实。】真是一针见血,佛为什么不讲真实呢?因为众生心中没有真实性,没有不生不灭的本性,讲了,等同白讲,因为他体会不出来,简单讲:说这个真实法,你必须对机,成熟,根器成熟的众生讲,要根器不够成熟的,妄想这么多的,这个真实究竟义的法身,不生不灭的究竟义,是没办法理解跟体会的,而且会造成误会,意思就是:说法不对机啊,皆是闲言语。另外一个角度说,用生灭心的凡夫,是不够资格听不生不灭的究竟真实法,因为他听了法以后,会继续分别,继续推测,体会不出来,等于多余的啦,浪费时间。若说真实者,好,如果佛啊,讲到了究竟法身之法,法身的境界。彼,是指彼愚钝的众生,心,是指心中,全部都是妄心,妄识之相,都是生生灭灭,心,灭灭生生,全部都是没有真实的理还有真实的智,因为完全没有真实的理,真实的智,意思就是:用生灭心的凡夫,就算听经闻法,也没办法契入佛的不生不灭的真如究竟之法身,完全没有办法,不是佛不讲,讲了,等于没有讲,而且会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。

所以,佛咧,不浪费他的时候跟生命,因此,在经典里面记载,记载有二段:第一段的记载就是说,佛晚上休息的时候,佛证得金刚不坏的智慧,他其实他不需要这个,示现来,依照众生起居作息,行住坐卧,来调伏众生,到晚上的时候,佛就观察,我明天~在经典里面这样记载,我明天要往东边走,或者是西边、南边、北边,我明天要往哪里走,会碰到什么人,他的根器,度他的因缘成熟了没有,佛用智慧观照,明天会发生的事情,看那个人众生,该度的因缘已经具足了,就前往。后来,有一段啊,佛度了一段日子以后呢,有一段相当的时间不说法,徒弟就一直催促世尊,说:世尊,世尊,为我们说法,为我们说法,大家等得不耐烦了,世尊就跟他回答,我自知说法时节,莫催促,意思是说:你不用一直催促我啦,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讲经,什么时候该说法,因缘不具足,没有用的.

那师父为什么要讲这一些,为什么?因为我们不是对机喔,我们最重要就是,给你机会啰,可是师父的意思就是说,你来听,不一定听得懂,但是,我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啊,我也不晓得,你是哪一种机啊,我也不晓得你是上根器的,中根器的,或者下根器的,我也不知道啊,你愿意选择来了,表示我们有缘,那你听不懂,作未来的因,就是该度的已度,未度的我已经作得度的因缘,吾生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,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就是这样讲。所以,说:哎呀,师父啊,你讲这个会不会太深了,没办法啊,老师啊,总有一个退休的日子嘛,我从年轻大一接触到佛法,到现在,大一,也不过二十岁的小毛驴啊,二十到现在,六十了,如果以当老师来讲的话,也是讲三十多~年了,三十几年,也要退休了,要不然的话,这个时间,有的人早就退休了,可是我一样肩负重任,要扛起这个责任啊,没有能力的,那就没话说,你有这个能力的,那你为什么不把带动整个佛教的素质跟水平呢,还有度尽这个有缘的众生呢,所以,师父,很乐意地为大家说法,虽然说退休,其实也没有,我的业很重啦,也就是说,如果我讲完了楞伽经,我们稍微休息一下,一阵子啦。

[尔时世尊以偈答曰:若说真实者,彼心无真实]。再把它解释一下:说:如果要直接讲到究竟法身的境界呢,真实的境界,因为彼愚钝,愚痴的众生,心中都是妄心,妄识之相,都是生生灭灭,执着不停,所以因为他本身心中没有真实的智慧,和真实的真理,用生灭心的凡夫,就算听经闻法,也无法契入佛不生不灭真如的究竟之法,所以,佛不说。

【注释】“真实”:即(就是)真实之理。“彼心无真实”:“彼”,指愚钝众生。以愚劣众生,惑业障重,心中全是虚妄之相,毫无真实之理与智,故说:“彼心无真实”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”:我“若”对愚痴凡夫“说”出究竟“真实”之理,奈何“彼”愚痴凡夫“心”中,全为无明烦恼、虚妄之相覆盖,毫“无真实”之理、之智,因此与真理不相应,是故我不对愚夫开演究竟真实之法。最近啊,有一个啊,不晓得精神是不是怎么样子,我不知道,何许人物,写信一直来骂,写了十几张来骂,讲什么见性,讲什么开悟啊,开什么智慧,如果我们不供养给你吃,你开什么悟啊,见什么性,这样,人家也要骂,那没办法啦,那我跟赵老师讲,不可以回,我,师父已经讲过了,语言、文字,它是一种陷阱啊,下去,就会没完没了的,他会写没完没了的,放着,让它自然干,就像人啊,像我们吐口水了,放着,让它自然干,也不用去擦拭,是非,摆着,那就自然就慢慢慢慢的,他如果有那个体力,我们也没话说,我就不曾骂过他,他就要骂我,要替我消灾,我有什么办法咧,他就一直要消我的灾,无量亿劫的灾,都被这个人消完了。

我这辈子发的大菩提心,我一辈子从来不伤人的,我这一辈子,也是为法,也是为众生啊,我所有的钱,左手来,右手就出去,还没有布施完的,我都做如是观想,等下一次有因缘再继续布施了,我的心从来没有去占有它,从来没有的,这样,人家也是要骂我啊,那也没办法啦。所以,与真理不相应的,你跟他讲道理,是没有用的,由师父这个例子,你就知道说,我付出了一辈子的青春,一辈子的心血,所供养的多少钱,统统大公无私地做这个法宝,人家还是要骂啊,还是要批评啊,那你要怎么做,没有办法啦,我在继续讲,看你要怎么样,随你啰,因为那个无能为力啦,众生讲得很难听喔,那很难听喔。

【诠论】此节两句点出如来于愚夫为何不示究竟之法的道理,这也是诸佛菩萨及诸祖师非机不说,非器不传的原因;非不慈悲也,以若非机而说,即(就)是非说,因为不对机吗,于说者有过,为什么?而于听者常有害也,诸位喔,这一句话可是很经典的,因此,你是做一个法师也好,你做一个居士也好,你千万不要跟人家讲到凌晨两点、三点,人家就快睡着了,一直讲,一直讲,咕、咕、咕、咕...这个如果不对机的时候,讲到两、三点,听的人也不耐烦,讲的人也白讲了,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去,还不如大家去睡觉,睡饱精神好,所以,要看情形。有一个人很好笑呢,一个老婆,一个女众,她就说:哎呀,慧律法师,我皈依你,我是真的是对你很崇拜啊,我老公啊,他是一贯道的,师父,你是不是有空啊,拨空来到我家,什么,我家就是你家,你家就是我家,我家就是全家啊(广告词),叫师父去她家,她家就是我家,我家就是全家,说:去她家度她老公啦,我说:你老公一贯(道)的,我两贯的,这样,差一贯,你想,那个会有收到效果吗?这个很难的,如果你有缘,你自己来听嘛,师父怎么可能去对你家一个人,去讲,而且他,道不同,不相为谋嘛,他根深蒂固的那种思想,我们哪有办法咧,而且他讲的,比你会讲喔,所以,我们就知道,这个说法要看因缘的。

有一个孩子,他不孝顺,他妈妈就说,在我面前就说:这个孩子很糟糕,我讲都不听,师父,您跟他讲几句,我说:嗯,你也行行好,因为这个小朋友个性刚烈,从来就没见过面,他妈妈管不着,然后要叫师父来管,我跟他妈妈讲,来来来,你耳朵借我一下,现在小朋友都动刀动枪咧,讲两句,就要让我死咧,我还得要留着色身讲经呢,这是你儿子,你的儿子这样子不听话,那搞什么东东,叫我去讲,然后,我就跟他讲话,喔,小朋友啊,你要听妈妈的话,我妈妈自己打牌啊,到打到凌晨两三点,我说:不讲还好,越讲,你自己越难堪,你看,自己不做模范给儿子看,你叫他怎么样听你的话,虽然你信佛,你还跟人家打牌,打牌里面有叫你,这支牌出去,有叫你,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吗?那支牌打出去,有叫你说,大势至菩萨念佛吗?没有啊。所以啊,这个如果是非机,就是不对机说法,那个会很麻烦啊。我去韩国的时候,Korea那个韩国的出家人就说:透过翻译啊,他说:慧律法师,韩国这些法师很推崇你,请你到韩国讲经,什么,我听到韩国,都是吃辣椒的,泡菜,那个火气很大的,火气都很大的,你到韩国,你也不晓得它的民情、风俗跟文化,不晓得要从哪里讲起喔。[是故诸佛如来之法,皆应众生心而现],待机而说,喔,这句话很重要,是等待机缘,等待这个根器啊,待机而说,机缘成不成熟。令其得利也。

【譬如海波浪,镜中像及梦,一切俱时现,心境界亦然;境界不具故,次第业转生。识者识所识,意者意谓然,五则以显现,无有定次第。】

这个如果看得懂,我一百万给你,马上现领,真的。好,看一下,意思就是说:彼愚夫心中所现的不真实的实相,就像海波浪,就是海水中所起的波浪,譬如,注意喔,这都是用比喻的。也比如,又譬如镜中所现的像,毫无实体可得,又像一个人在做梦,也毫无实体可得。一切俱时现,一切都是众生之心与外境常一时所显现的,叫做俱时现。心境界亦然,众生的妄心与心外的妄境界,也是一样,常如是一时而显现出来。境界不具故,有时候咧,境界的因缘并不具足,不是一时同时具足,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,怎么样?业转生,业,就是引起,此时,外境便次第引起的业用,逐渐地令诸识产生而展转生起,前面说,一下子镜中像,一时俱现,这里有时候说,因缘不具足,怎么样?慢慢次第地转生。我用一个比喻,你就听得,为什么一时顿现,有时候,一时因缘不具足,渐渐地次第转生,我用一个最简单的,立刻听,你就立刻懂喔。

诸位,我们现在,不是坐过台铁,就是坐过高铁,大家都坐过高铁,不用举手,大家一定坐过高铁嘛,好,我现在坐过高铁,还没有开动的时候,你看,这风景是不是一时同时显现,譬如说:你在左营站,喔,一时的景象,同时显现,这高铁慢慢慢慢启动,开~开~开...怎么样?开了以后,诸位,下一分钟跟前一分钟,风景有没有不一样?不一样,然后,一分钟、一分钟一直过去,风景怎么样?次第显现,知道吗?次第显现,所以,在圆顿大教里面,世尊讲,法,亦顿亦渐,这一句话,是很重要的,法,亦顿亦渐,就是,法因缘具足的时候,是一时顿现,可是,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是次第显现,所以,法,亦顿亦渐,亦顿就是同时回归当下,它叫做顿,可是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慢慢显现,叫做渐渐地显现,所以,法,亦顿,回归当下,说顿,可是呢,顿,有时候因缘不具足,就会变成渐,就像你坐高铁,诸位,高铁,你每一秒钟睁开眼睛,叫做顿现,可是你下秒钟看的跟这一秒钟,又不一样,叫做渐渐地显现,这样你听得懂吗?叫做法亦顿亦渐.

所以,在圆顿大教里面,是没有争论的,争论其实你是跟无明在对话而已,争论,只是在跟你自己的无明在对话,因为你对究竟的真理不懂,你内心里面有无明,没有拥有,不是拥有真实的真理,无明,只是在跟自己的内心里面对话,内心的无明对话而已,争吵也是,所以,争论也是,争论在,你在跟谁争,跟你内心的无明,诸位,悟到真理的人,他会跟你争吗?你要赢,就让你赢啊,我也没有输啊,赢输,也只是个观念而已啊,只有凡夫俗子在一较高下,争一个高低,那是次第啊,辩论争一个输赢,那是生灭的代名词啊,圣人不落入生灭,当然就没有次第啰,开悟跟不开悟,他的生命观,他的生活,是截然不同的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所以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,逐渐令诸识产生,因而展转生起。识者识所识,就是第六意识,识者就是第六意识,识,就是了别,所识就是前五识落下的影子,这前面已经讲过了,这一段是讲,什么叫做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,识者就是什么叫做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怎么来的,就是了别它所认识的前五识所落下来的影子。

接下来那一段,意者意谓然,什么叫做第七意识末那识,意,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,什么叫做第七意识末那识呢?意,就是心,心意,谓就是以为,然,就是如此,意思就是:内执八识见相二分为自我,而且自以为然,坚定不移,在座诸位,这个就是所有的众生最难突破的,就是,看到什么,执着什么,同时建立内外,建立了见相二分,众生建立了三种,建立内外,建立见相二分,建立了能所,这是众生,建立内外,圣人无内无外,内空外空,圣人没有能所,无能也无所,圣人也没有见相,也没有相分,因为见相二分来自于自体分,没有能所,所以,意者意谓然,就是什么叫做第七意识呢,第七意识就是意,就是这个心意啊,谓就是以为,然就是如此,就是当它落入观念的时候,牢不可拔动,它不知道,智慧是有弹性的,十年前执着的观念,它是慢慢会改变的,所以,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人生,就是内心跟它有弹性,内心给自己有一个弹性,因为法无定法嘛,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切入真实义嘛,所以为什么叫你碰到什么事情,要往好处的一个角度讲,这个是比较消极的修行,比较消极的,消极啊,比较消极,那是没办法,因为凡夫没有见性,可是,见了性以后,他就知道,法无定法,任何事情,东西都有弹性的,所以用弹性的角度,般若智慧来看一切世间,把身跟心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可以调整到最圆满的

所以,用般若智慧调整你的内心世界,这就像弹琴,Do Ra Mi Fa Sol La Si Do弹琴,弹琴要弹到,拉得太紧了,我弹过吉他,以前啊,有看过吗,妈妈~妈妈~送我一个吉他~,就是拉得太紧了,登登登~,声音,放得太松了,砰砰砰~弹过吉他的人都知道啊,我怎么弹,也是那一首,夜来香,我就不会弹啊,所以,我们就知道,用弹性调整你的内心世界,是有智慧的人,直截了当讲,就是不要死执一个角度,而无法挣脱。譬如说:那个人你很讨厌,这个人很恶劣,你很恨他,假设说,那么,你就转一个观念,好,你今天你欺负,霸占我的财产,我拿你没办法,没关系,你就退一步想,总有一天,你会被人家教训,总有一天,你会碰到比你更恶的人来教训你,有时候,闹到生命都没有了,碰到这个恶人,我们就宽恕他,远离他嘛,我们这样就慢慢地就放下了。

如果说,你爱一个人,爱到死去活来的,是不是啊,那个时候,后宫甄嬛传,那是因为不了解五蕴皆空啊,争一个皇帝,皇帝有什么好争的,那件龙袍脱下来,不是也要洗澡,你也拜托一下,要不然,他那条龙是有刺在胸膛吗,穿一个龙袍,像一个皇帝,脱起来,不是光光的吗,这说得实在一点的,有什么好争宠的,好,皇帝死了以后,也是几根骨头啊,你清朝的那些皇帝,到现在你有看到哪一个剩下来的,以前的皇帝,这不可一世的,死了以后厚葬,结果那个很多东西都盗墓的,都被偷光光了,有谁去看,没有啊,他就是一个皇帝,一个名字啊,雍正啊,嘉庆,清朝对咱们中国,最大的贡献是什么?你知道吗?就是有拍不完的电影。最后一个,无有定次第。说:五则以显现,说:前五识则以显示,现,就是现量境界,随境前后转生,无有一定的次第。

师父再解释一遍,那么这一段,那明天会再补一次,我们再两分钟就下课,说:彼愚夫心中,所现之不真实相,就像海水中所起的波浪,就像镜中所显的这个像,或者是梦中不实在的梦,一切众生之心跟外境,有时候,因缘具足,就一时俱现,众生与心外之境也是这样,常一时顿现。但是有时候,境界的因缘不具,就是不具足的时候,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,逐渐令诸识产生,因而展转生起。识者识所识,什么叫做第六意识咧,第六意识者,就是了别第二个识,就是了别,所谓第六意识的,就是了别前五识所落下的影子,什么叫做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?意咧,就是心,谓就是以为,第七末那识,就是心以为,认定所看到的完全是正确的,去执着那个是对的,然,就是如此,没有办法撼动,改变它,那么什么叫做前五识,前五识怎么生起的咧,前五识则是以显示的现量境界,眼耳鼻舌身意识呢,都是面对现量的境界,随着境界的前后转生,因为因缘不具足,所以,没有一定的次第,因缘具足的时候,一时顿现,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次第出现。好,我们讲到这个地方,明天要上课,那么,明天要上课呢,我们还是一样啦,2012快结束了,祝大家MerryChristmas,已经过了,还有And Happy New Year没礼物啦,没什么礼物啦,要不然,你就去看人家放烟火嘛,要不然,要怎么过日子,那如果有佛法的人,他也不喜欢看那个,早点睡觉,睡饱了,精神会比较好啊,怎么有可能,那明天要继续上课,好!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明天继续上课,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